“现在康平路总算通畅了!”5月22日一大早,北京华联物业公司的赵师傅推着清洁车走出商场侧门,望着重新规划的非机动车停放区说。这条不足500米的街道,在一个多月前,还是车辆乱停乱放的“重灾区”。
变化始于4月16日召开的由银川市金凤区上海西路街道悦海新天地社区牵头的“商圈联盟”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会。当天,康平路非机动车充电桩旁,一支特殊的“会诊团”迅速集结:金凤区综合执法局执法队员丈量车位,物业办工作人员勾勒停车线,商户代表记录拥堵点,党员志愿者给过往人群发放倡议书。大家聚焦商圈小商贩占道、非机动车泊位不足等难题,展开“把脉问诊”。
“我们做过统计,高峰期每分钟有23辆非机动车经过,但可用车位只有87个。”悦海新天地社区党委书记郭杰语气中带着无奈,“更棘手的是,外卖车、快递车、私家车随意停放,活像个‘停车场迷宫’。”
为破解这一困局,悦海新天地社区与企业先是重新丈量商圈空间,在康平路新增2处立体停车区,利用闲置空地改造出200个停车位;创新“分色管理法”,为不同车辆划分专属区域,让停车变得有序。与此同时,一系列充满创意的“软治理”举措也同样亮眼:100余条卡通停车标语“爬”上配电箱和路灯杆,设立“停车红黑榜”督促商户,打造“车位焕新日”清理“僵尸车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社区在治理过程中始终聚焦居民需求,关注到了居民“遛狗难”的诉求,在康平路北侧绿化带旁划出200平方米的区域,打造“商圈宠物友好区”,配备拾便箱、拴狗桩等设施。
如今漫步康平路,只见分色标线清晰,流动商贩有序经营,“优秀示范商户”流动红旗飘扬。这场治理行动的“蝴蝶效应”持续扩散:商圈志愿服务联盟从20人扩展到150人;“问题随手拍”平台收到大量有效线索;90%的商户主动签订“门前三包责任书”,积极参与到环境维护中来。
“过去靠‘罚’,现在靠‘赞’,商户心气顺了,管理自然就顺了。”郭杰说。这场发生在街巷里的治理变革,生动折射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深层逻辑——用“绣花功夫”织就共治网络,让商圈从“管理对象”变为“治理主体”,让居民从“被动遵守”转为“主动参与”,真正打通了基层治理“最后一公里”。(记者 马照刚)